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,供水企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。
城市发展的进程中,水务公司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,主要包括以下:
1. 管网资料管理未数字化、规范化
由于各种原因,水务公司通常缺少管网基础数据的管理模式,对管网资料进行动态更新、管理以及图形化等,不能满足现代管网数据的管理模式。
具体包括:
资料收集不完整:由于缺乏数字化和规范化管理,管网资料往往以纸质形式存在,容易造成资料的遗漏和不完整。
资料存储不方便: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储方式需要大量的物理空间,而且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、损坏或翻阅困难。
资料更新不及时:由于管网资料的更新通常需要手动记录和整理,存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。随着管网的改造和扩建,管网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容易受到影响,给管网管理和运行带来风险。
数据标准不统一: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,不同部门和单位可能采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和命名方式,影响信息的流通和利用效率。
因此,对管网资料进行数字化、规范化是水务公司管网漏损控制建设的必要基础,普查后资料也需要建立管网GIS进行信息化管理维护。
2. 生活供水漏损率有待降低
国务院在”水十条“中提出,”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%以内,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,而目前仍有一定的差距。
主要由于:
1. 未设置DMA分区计量管理系统,对每个区块的产销差情况并不了解,对管网也无法进行综合性、集成性的分析工作,无法准确量化漏损水量的区域分布,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漏损控制和漏损分析。
2. 管网老化和破损,供水管网经过长时间使用,可能会出现老化和破损的情况。老化的管道容易出现渗漏、破裂等问题,导致供水漏损。
3. 管网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不当直接关系到供水漏损率。如果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规范,容易导致管道连接处漏水、管道破损等问题。
4.对于已经出现漏损的管道,未及时发现和修复。缺乏有效的漏损探测技术和监测系统,以及维修维护的及时性,会导致漏损问题的延误和扩大。
5. 水压管理不当导致供水漏损率的增加。水压过高会增加管道的负荷,导致管道破裂和漏水的风险增加;水压过低则容易引起管道渗漏。
3.巡查工作有待提升
管网巡查工作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保障性工作,同时也是发现偷盗水及管网渗漏问题的第一道工作,巡查工作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水务企业是否能正常保供水、供好水。
巡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:巡查频次不足、巡查人员素质和数量不足、巡查设备和工具不足巡查数据管理不规范等。
因此,巡查工作往往全面性无法得到保障,容易出现巡查到位率低的情况,而对于巡查人员的位置和工作情况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,不规范的巡查工作对于管道爆管、渗漏水的排查周期也会变长,从而影响水务企业的漏损率,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,引起社会负面舆论等。
4. 未进行管网的系统物探、不具备相关物探能力
DMA分区计量漏损控制的前提,就是需要有精准全面的地下管网数据,目前对于漏损控制做的比较好的城市,前期在管网的普查物探方面,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和物理,只有依靠精准全面的管网数据及GIS的支撑,才能科学地进行DMA分区漏损控制。
系统物探是指通过使用物理探测手段来获取管网的几何特征、管道材质、埋深等信息。
进行管网系统物探是提高城乡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。为解决未进行管网系统物探的问题,需要加强对物探的重视和认识,争取资金支持和技术人员的帮助,并建立完善的物探数据管理和利用机制,确保物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利用。
5. 未进行大用户水表的相关普查工作
大用户水表普查是指对供水系统中的大型用户(如工业企业、商业建筑等)的水表信息进行全面调查和更新。
用水大户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影响重大,若企业无法正常用水会导致生成受到影响。
目前,很多水务公司对于用水大户并未全部建立远传水表,同时对于大户用表尚未进行水表普查,容易造成大用户偷盗水,抄表人员估抄等情况。且由于用户表与管网未建立有效的拓扑关系,发射爆管关阀时,也无法立刻判断,容易影响大用户的正常生产。